Created
June 20, 2016 08:54
-
-
Save pofeng/0715af50d2da72cee0fc1608f1bb653b to your computer and use it in GitHub Desktop.
體質不同 新媒體發掘經營模式
This file contains hidden or bidirectional Unicode text that may be interpreted or compiled differently than what appears below. To review, open the file in an editor that reveals hidden Unicode characters.
Learn more about bidirectional Unicode characters
體質不同 新媒體發掘經營模式 | |
2015-02-20 經濟日報 鍾泓良 | |
任何一家企業若要長久,就必須擁屬於自己的營運模式。新聞媒體也不外乎,新聞媒體每天都需要耗費許多成本完成新聞報導。主流媒體都有足夠的資金來應對時,新成立的網路新媒體更必須花費心思,找到自己獨特營運模式。 | |
泛科學 | |
許多人想到科學就感排斥,認為艱深、難入門,那科學新聞有市場嗎?《Pansci泛科學》用許多時事以及活潑的主題,希望讓原本討厭科學的人也能喜歡上科學。而從2010年成立發展至今,他們將於年後成立公司,有更多元的發展。 | |
泛科學主編陸子鈞 記者鍾泓良/攝影 | |
泛科學主編陸子鈞表示,泛科學的誕生是因政府計畫,後來在數位文化協會底下成為社團法人。泛科學透過接政府專案以及資金投資,於2013年達成收支平衡,而在去年開始有盈餘。因社團法人在資金運用有許多限制,泛科學將在農曆年從數位文化協會獨立,正式成為《泛科知識》。 | |
槓桿操作 讓閱聽人成作者 |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徐挺耀相信,公益須有市場規模以及商業思維,才能永續經營。陸子鈞認為,國內科學新聞冷門主要是因為被認為「沒市場」以及「難以入門」。泛科學初期在 | |
沒辦法評估台灣科學市場的情況,決定透過槓桿操作來維持網站內容。 | |
陸子鈞表示,從2010年到2014年,編輯部幾乎只有2、3位,人力不足以自己撰稿維持網站內容。因此他們首先將目標鎖定在科學知識族群,如理工科的教授和學生。這些族群原本就對科學較有接近性,而也可能在他們的專業領域撰文,從閱聽人轉換成作者。 | |
而只要符合註明資料出處以及寫給大眾閱讀兩個撰文條件,泛科學便會刊登。由於編輯群不可能有可以應付所有類型文章的知識背景,他們將文章內容交給閱聽人去審查。陸子鈞表示,「20萬人裡面很難有人不跟你領域一樣。」因此在這樣的機制循環下,讓許多閱聽人後來都成為撰文者,原本初期只有不到十位作者,現在已經40、 50位作者。 | |
而保握科學知識族群後,泛科學下一個目標便是讓原本不喜歡科學也可以喜歡上科學的新鮮人。他們在網站用比較軟性的題目或時事切入,如電影《大英雄天團》以及占中事件吸引科學新鮮人。而泛科學也會在網站內容內設計「挑戰關卡」讓不同程度的讀者都可以獲得滿足,促使閱聽人想讀懂更有難度的文章,藉此提升了閱聽人對泛科學的黏著度。 | |
從政府專案到多角化經營 | |
泛科學最初透過政府的專案維持營運,雖然收入穩定卻需要耗費人力和時間。陸子鈞表示,未來在轉型之後希望能將專案比例從八成降到一半以下,而考慮嘗試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電子商務。 | |
陸子鈞表示,泛科學參考《賽先生的科學玩具》販賣精品科學玩具 ,以高知識的網路使用族群為目標客群發展電子商務,「這些客群不只熱愛科普,更具有購買力的。」此外泛科學也有與科學書出版社合作,成為科普書讀者跟出版社的媒介。泛科學曾經為幫博客來做科普書的導購,賣了一千多本,占了首刷的三分之一,讓陸子鈞相信泛科學閱聽人的潛力。 | |
泛科學成立4年多,已經發展成具有20萬粉絲規模的社群。2014年7月開始,透過有系統招募實習生加入團隊,目前團隊內已有30人。除了發展泛科學外,未來也會開展更多主題的網路新媒體,如專門介紹3D列印技術的《Makerdiwo 創客窩》等。 | |
陸子鈞將泛科學比喻成劇場,是一個讓國內的科學家更容易被大眾看到的舞台。除了邀請主角來表演之外,他們想辦法讓底下座無虛席。未來計劃將國內科學家的著作寫成英文新聞稿,散播在國外網站,提升國內科學家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 |
記者鍾泓良/攝影 | |
地球圖輯隊 | |
《地球圖輯隊 情報總部》是網路著名的國際媒體,以圖片為主角介紹發生在全球的國際事件。然而他們使用正版圖片授權的金額度每月光營運就需要幾十萬元。 | |
地球圖輯隊成立於2012年8月,是屬於蕃薯藤創意部的計畫。創意總監胡晉華初衷是因為媒體並沒有主打適合國內閱聽人的國際新聞,甚至認為國際新聞是票房毒藥,因此決定創立一個用圖片說故事的國際新聞網站。 | |
正版圖片昂貴 單月燒去20萬元 | |
而地球圖輯隊相信,攝影師為了拍攝畫面許付出的努力應給予讚許,因此堅持購買正版圖片授權。地球圖輯隊社群編輯陳其貝表示,「我們每個月光營運就需要幾十萬」,圖片授權就必須20萬到50萬元之間。 | |
但地球圖輯隊為了提供內容,仍不計血本地使用正版圖片,甚至曾經在新聞內放上40張的正版圖片。除此之外,而也有熱心的閱聽人認同地球圖輯隊理念,因此無償提供自己的攝影照片供網頁使用。 | |
地球圖輯隊目前仍在找尋適合的營運模式,除了仰賴蕃薯藤網站,去年11月也開設電子商務,販賣地球圖輯隊的周邊商品,如紙模玩偶、悠遊卡貼等等。開設3個月以來的營業額已可打平單月成本,邁向收支平衡的初步。 | |
地球圖輯隊總編謝雅如(左)與社群編輯陳其貝(右) 記者鍾泓良/攝影 | |
社群互動直白 閱聽人正向回饋助網站發展 | |
陳其貝表示地球圖輯隊的初衷本來就不是為了營利而是理念推廣。而她也會很直白尋求閱聽人的支持。若不分享網站內容,那麼地球圖輯隊的能見度降低,終究有一天會消失。 | |
而直接的互動也讓地球圖輯隊與閱聽人彼此都明白對方的想法,「因為永遠猜不到他們想甚麼。」 | |
閱聽人樂於直接反映意見,也提升對網站內容的參與度與責任感。因應閱聽人回饋希望能在網站看到更多資訊內容,未來地球圖輯隊也將會轉型,增加網頁內的文字敘述。 | |
新聞e論壇 | |
2014年3月的「反黑箱服貿運動」,一群台大新聞所的學生前往現場採訪,而後來由各校學生組成的報導團隊,在占領立法院期間的22天提供現場報導,而讓原先只有890人追蹤的《台大新聞e論壇》粉絲頁搖身一變成為擁有13萬閱聽眾的媒體。而隨著學運退場後,《台大新聞e論壇》也於2014年5月更名為《新聞e論壇》。 | |
退場之後 重新思考定位 | |
新聞e論壇記者彭筱婷表示,新聞e論壇其中最大的挑戰是運動退場後,新聞e論壇的定位是甚麼? | |
彭筱婷表示,新聞e論壇的竄起是個意外,不是特地採訪學運而成立的組織。學運期間每個人都有採訪學運這個共同目標,但對於結束後的發展想法不盡相同。 | |
新聞e論壇考慮到人力以及資源,於去年5月左右暫停了現場即時新聞報導。 | |
新聞e論壇為延續學運時所累積的成果,因此於2014年6月在群眾募網站《flyingV》提出募資計畫,以不到20天的時間,迅速募得140萬的目標金額。這筆資金後來投入到出版新聞e論壇學運的紀錄《街頭守門人》、舉辦關於講座以及九合一選舉專題、服貿後續報導,等專題新聞製作。 | |
網路閱聽眾龐大 新媒體發展審慎樂觀 | |
新聞e論壇目前正構思未來方向,將考慮成為專注兩岸議題的新媒體。彭筱婷認為,新媒體在台灣的發展是審慎樂觀。台灣除了網路閱聽眾龐大之外,在學運這個契機之後,台灣人也有更多意願對議題發表意見而非排斥。 | |
彭筱婷表示,新聞e論壇因為學運享有許多曝光度,但其實台灣有很多新媒體 | |
早在享受關注度、鎂光燈前就便開始默默耕耘。她認為,新媒體是構築公共議題討論網絡之間的節點,可以相互串聯,而新聞e論壇未來也能齊身成為在專業領域報導的新媒體之一。 | |
體質不同 新媒體需發掘屬找自己方向 | |
輔大傳院傳播創新中心主任陳順孝表示,網路的普及,使訊息傳播變得更迅速及簡單,也讓主流媒體所採用的「水平媒體」產生新的可能性。有別於過去媒體必須有包山包海的內容,獨立媒體等專注於單一領域的「垂直媒體」發揮了更多影響力。 | |
獨立媒體就像微型創業,需要有營收的利基才有辦法運行。未來新媒體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領域,再從其中建立自己的公信力。而新媒體的營運模式也需要自行發掘適合自己的方法。 |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原文鏈結 (已失效)
http://money.udn.com/storypage.php?sub_id=7794&art_id=717286